家庭医生

长期留置导尿管在临床护理中存在7大问题管理办法​

来源:济南家庭医生作者:张大夫浏览数:782 


        长期留置导尿管在临床护理中存在7大问题管理办法


1.尿管多久更换一次?


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因为患者要定期更换导尿管。尿管的更换通常根据导尿管的材质决定,一般为 1-4 周更换一次,特殊材质的导尿管使用前,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以确定尿管更好时间。长期更换尿管患者需要注意尿道感染的发生,可以预防性的服用抗生素。并鼓励多饮水。


2.拔尿管前需要试夹闭吗,为啥有患者试夹闭没问题,尿管拔出后却依旧尿不出来?


留置导尿患者拔管前要提前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可采取间歇式夹管方式。夹毕导尿管,每 3-4 小时开放一次,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在此基础上,拟拔管前,可夹毕导尿管在患者感觉有尿意,即膀胱括约肌功能恢复时拔管,可有效避免拔管后尿不出来的情况。


4.膀胱造瘘口如何护理?


膀胱造瘘术护理:1. 保持尿管通畅;2. 预防感染;3. 定时放尿,预防膀胱萎缩(小膀胱)。


膀胱造瘘后护理要点:


术后护理:每月(最长不超过 1月)定时来院更换造瘘管。如造瘘管不慎滑脱,应马上更换,否则造瘘口闭合需重新穿刺造瘘。换管前后 2 天口服抗菌药物。


膀胱训练:白天夹管 2~4 小时,开放半小时,重复以上动作。睡前开放。如果不能憋尿,应坚持逐渐延长夹管时间,但最长不超过 4 小时。


补足水分:多饮水,保持足够的尿量,以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如出现尿混浊,可进行膀胱冲洗,但不主张在尿液清亮的情况下,进行常规冲洗膀胱。


特殊应对:如出现造瘘口周围漏尿,评估造瘘管是否通畅,对症处理。


5.留置尿管后由于护理不当出现血尿该如何处理?


尿潴留膀胱高度膨隆的患者导尿后,即使首次放尿即使不超过 1000 mL,也会出现血尿情况。


在这里分享一个临床病例,尿潴留患者首次放尿 800 mL,间隔几个小时,再次放尿出现血尿。在后期的护理中,先用生理盐水冲洗 4 天,每天 2 次,每次 500 mL。仍然有血尿,呈洗肉样色。之后用低温生理盐水(4℃)冲洗,每天 2 次,每次 250 mL,连续冲洗 3 天,血尿消失,尿液正常。


经验总结:首次放尿,不得超过 500 mL;尿量观察,只要出现异常,立即与医生沟通,及时准确记录尿量。


6.气囊尿管注入气体还是液体?


气囊导尿管因导尿管前端有一气囊,当向气囊注入一定量的气体或液体后,气囊膨大可将导尿管头端固定于膀胱内,防止尿管滑脱。注入量可根据导尿管上注明的气囊容积向气囊注入等量的气体或液体,具体液体量可参照说明书。


注入成分的选择


气囊扩张有注入气体或液体两种方法,囊内注入液体优于气体,液体应以蒸馏水、无菌注射用水为佳。0.9% 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属于晶体溶液,在囊内易形成结晶造成拔管困难。若囊内注入气体则易引起气体泄漏,致气囊塌陷,起不到固定作用。另外气囊充气后在尿液中易上浮,与尿道内口贴合不严密,易引起漏尿。可在不同时间经气囊内注入气体和液体,以免发生气囊部分粘连,造成拔管困难。


注入量的选择


正常成人尿道直径(0.5~0.7 cm),成年男性常规向气囊注水 10~15 mL,女性注水 15~20 mL,注水量过少使气囊不能充分与尿道口相嵌,易导致尿道外口溢尿或导尿管脱出。对重度凹陷性水肿的病人,气囊内注水量不宜过多,以(7±2)mL 为宜。因为全身严重水肿者,尿道因水肿而狭窄,若常规向气囊内注水>10 mL,病理情况下,组织肿胀和气囊同时压迫导尿管,使导尿管更狭窄,致导尿失败。



7.神经源性膀胱如何管理?

解决神经源性膀胱最简便,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间歇性导尿。就是有尿意时插管,导尿后拔管,每天导尿 4~6 次。这是近 20 年推出的新方法,欧美等国早已广泛应用,被称之为神经源性膀胱管理金标准。

优点:1. 一天插管 4~6 次,跟正常人排尿相似,不用 24 小时带管,方便;2. 尿路感染大大降低;3. 膀胱定时排空,不再返流,保护了肾脏;4. 膀胱保持一张一弛,预防萎缩,有望恢复膀胱功能;5. 患者可正常进行性生活。



褥疮治疗案例

文章附图

刘某,女,74岁,济南人,因脑溢血引起卧床,患褥疮3个月,全身6处溃疡,于2018年12月26日就诊,髋骨部15c...

文章附图

赵某,男,77岁,济南天桥区人,因脑萎缩引起卧床,患褥疮4个月,骶尾部15*12*6,于2019年3月18日就诊,...

文章附图

韩某,女,78岁,济南人,因脑血栓后遗症卧床一年,患褥疮3个月,全身3处溃疡,于2019年3月1日就诊,右侧臀部比较重成隧道型7cm×5cm深度12cm,经2个月治疗现已痊愈。